你很棒,因为你才有现在的我!
〔其实没有不开心,但也没有快乐的理由〕
每个人内心深处,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。不管在童年,还是成年后,当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、爱护与疗癒时,内在小孩就成了一个有创伤的小孩;他会让你的情绪容易失控;或在与人交际互动时常受挫,跟世界格格不入;在工作中不受重视,时常被欺负;在感情中作态,没有建立亲密关係的能力;更在人生重要抉择时刻,做出了「我不好」、「我不配」的决定。
〔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,最有力量〕
小时候的我们,总期待着长大,期望成为自己喜欢的大人,但现在的我们,觉得开心吗?还是偶尔觉得难过,觉得很受伤;又或者在夜深人静时,觉得孤单,被世界遗弃了呢?试着回头跟童年的自己,那个躲在角落的内在小孩说:「你很棒,因为你才有现在的我!」
〔不要带着创伤过日子!检视伤口,学会包扎,等待癒合〕
心理学家荣格说:「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,是治癒的引领者。」疗癒内在小孩是一趟向内疗癒的旅程,每个人都可以开始找寻自己的内在小孩,展开自我对话,重新理解与定义自己的人生。
〔认识、理解、疗癒我们的内在小孩〕
▋看见内在小孩的样貌──
[出生的创伤]生存恐惧的恐惧大于出生的喜悦
奥托・兰克(Otto Rank)提出「出生创伤」的概念:孩子从胎儿到婴儿出生,这过程是非常痛苦的,作者延伸解释:每个婴儿最初的感受未必是安全、幸福而充满期待的,而是充满惊恐的孩子,直至适应了世界,对于周遭环境产生信任,才会稳定,成为让人喜欢的婴儿。
[不害怕宠爱孩子]建立充满爱与安全感的上帝体验
正因为婴儿出生充满惊恐与害怕,作者反对挫折教育,要给孩子满满的爱,不要怕溺爱,满足孩子「上帝」般的体验,不要因为失衡的母亲环境,造成内在小孩的创伤。
▋理解内在小孩的六大心理需求──
[需要被爱]贪婪、嫉妒与占有慾
缺乏爱的内在小孩是一个非常贪婪的「恶魔」,可能对于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慾,就是以嫉妒的、有攻击性的,甚至是毁灭性的形象出现。
[渴望陪伴]害怕分离的孤独感───
孩子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成长。熟悉的环境包括身边的人和事物,还有当地的文化。文化、环境也是一种陪伴。
[缺少讚美]求夸的自卑感───
不是父母亲做错了什么,而是我长得不够好,我做得不够好。这个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不好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就会处于一个特别自卑的状态。
[失去玩耍的能力]成年直男的紧张感───
直男的逻辑。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,很少考虑对方的意见,也很少徵求对方的意见。既然是直男,那他就不用掩饰什么,也不用客气寒暄,他就直接开始表达了。
[欠缺被道歉]没有被理解的委屈感───
道歉意味着承认自己有弱点和缺点,承认自己做事不够完美,承认自己会犯错,承认自己做不到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那样完美无缺,无所不能。
[同理心不足]缺乏人际的理解───
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,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,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,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。这种现象就是「同理心」。
▋接纳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的情绪压力──
[充满恐惧]动不动就焦虑的危机意识
早年有强烈恐惧感的人,内在有一个特别恐惧、感觉要死了的内在小孩,那么他长大以后做的很多事情的根本和基础都是要让自己活下来。
[羞耻感过多]总觉得自己很丢脸
这种有着充满羞耻感的内在小孩的孩子,如果得不到鼓励、得不到爱,当孩子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的时候,最极端的表现就是「我不要活了」
[容易有被抛弃的焦虑]害怕型的依恋关係
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有被抛弃的感觉,他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焦虑矛盾型的依恋关係。发展亲密关係时,他经常呈现出一种抛弃和被抛弃的关係。
[空虚感超标]缺乏生活体验
如果一个人什么癖好都没有,大致就可以推断这个人的内在是空洞的。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,觉得周围的事物和人都是可有可无的,对任何事物和人都是不会用深情的。
[安全感的需求]高敏的感受力
这一类人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敏感型的人,他对外面的声光气味等资讯的感觉精準度、处理速度、感受深度、感知範围,都远超乎一般人。
[容易情绪化]缺乏複杂情感的建立
缺乏複杂情感、情绪细分颗粒度粗的人,在简单的情绪之外,体会不到太多其他的情感,所以他们的理解和表达都是直来直往的,不大会顾忌别人的感受,而且也经常情绪失控。
▋重建自我价值治癒内在小孩的创伤──
[否定自己,自我价值低落]
一个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,往往就是在这种严苛、贬低、不夸奖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。孩子小时候,父母给孩子很多鼓励、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,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。
[常常认为「我不配」,只能选择不好]
形成了「我不配」的内在小孩,就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,所以在遇到事情和选择的时候,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认为「我不配拥有最好的东西」。
[认为「我不好」,自动过滤掉称讚与夸奖]
「我不好」的孩子,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存在感特别低,他觉得自己体验不到生命,而自残自伤的意义就在于感到了痛、看到了血,就证明自己还活着。
[学会自我释放,不再压抑自己]
真正做到自我释放的人,会由于自己在人群中、在生活中特别舒适,所以变得特别真实。
[要自我认同,不再怀疑自己]
男性身上被压抑的女性气质、女性身上被压抑的男性气质开始突显出来,最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得到了整合,这是心理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自我认同的统一。
〔其实没有不开心,但也没有快乐的理由〕
每个人内心深处,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。不管在童年,还是成年后,当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、爱护与疗癒时,内在小孩就成了一个有创伤的小孩;他会让你的情绪容易失控;或在与人交际互动时常受挫,跟世界格格不入;在工作中不受重视,时常被欺负;在感情中作态,没有建立亲密关係的能力;更在人生重要抉择时刻,做出了「我不好」、「我不配」的决定。
〔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,最有力量〕
小时候的我们,总期待着长大,期望成为自己喜欢的大人,但现在的我们,觉得开心吗?还是偶尔觉得难过,觉得很受伤;又或者在夜深人静时,觉得孤单,被世界遗弃了呢?试着回头跟童年的自己,那个躲在角落的内在小孩说:「你很棒,因为你才有现在的我!」
〔不要带着创伤过日子!检视伤口,学会包扎,等待癒合〕
心理学家荣格说:「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,是治癒的引领者。」疗癒内在小孩是一趟向内疗癒的旅程,每个人都可以开始找寻自己的内在小孩,展开自我对话,重新理解与定义自己的人生。
〔认识、理解、疗癒我们的内在小孩〕
▋看见内在小孩的样貌──
[出生的创伤]生存恐惧的恐惧大于出生的喜悦
奥托・兰克(Otto Rank)提出「出生创伤」的概念:孩子从胎儿到婴儿出生,这过程是非常痛苦的,作者延伸解释:每个婴儿最初的感受未必是安全、幸福而充满期待的,而是充满惊恐的孩子,直至适应了世界,对于周遭环境产生信任,才会稳定,成为让人喜欢的婴儿。
[不害怕宠爱孩子]建立充满爱与安全感的上帝体验
正因为婴儿出生充满惊恐与害怕,作者反对挫折教育,要给孩子满满的爱,不要怕溺爱,满足孩子「上帝」般的体验,不要因为失衡的母亲环境,造成内在小孩的创伤。
▋理解内在小孩的六大心理需求──
[需要被爱]贪婪、嫉妒与占有慾
缺乏爱的内在小孩是一个非常贪婪的「恶魔」,可能对于很多东西都有强烈的占有慾,就是以嫉妒的、有攻击性的,甚至是毁灭性的形象出现。
[渴望陪伴]害怕分离的孤独感───
孩子需要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成长。熟悉的环境包括身边的人和事物,还有当地的文化。文化、环境也是一种陪伴。
[缺少讚美]求夸的自卑感───
不是父母亲做错了什么,而是我长得不够好,我做得不够好。这个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不好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就会处于一个特别自卑的状态。
[失去玩耍的能力]成年直男的紧张感───
直男的逻辑。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,很少考虑对方的意见,也很少徵求对方的意见。既然是直男,那他就不用掩饰什么,也不用客气寒暄,他就直接开始表达了。
[欠缺被道歉]没有被理解的委屈感───
道歉意味着承认自己有弱点和缺点,承认自己做事不够完美,承认自己会犯错,承认自己做不到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那样完美无缺,无所不能。
[同理心不足]缺乏人际的理解───
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,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,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,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。这种现象就是「同理心」。
▋接纳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的情绪压力──
[充满恐惧]动不动就焦虑的危机意识
早年有强烈恐惧感的人,内在有一个特别恐惧、感觉要死了的内在小孩,那么他长大以后做的很多事情的根本和基础都是要让自己活下来。
[羞耻感过多]总觉得自己很丢脸
这种有着充满羞耻感的内在小孩的孩子,如果得不到鼓励、得不到爱,当孩子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的时候,最极端的表现就是「我不要活了」
[容易有被抛弃的焦虑]害怕型的依恋关係
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有被抛弃的感觉,他在现实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焦虑矛盾型的依恋关係。发展亲密关係时,他经常呈现出一种抛弃和被抛弃的关係。
[空虚感超标]缺乏生活体验
如果一个人什么癖好都没有,大致就可以推断这个人的内在是空洞的。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,觉得周围的事物和人都是可有可无的,对任何事物和人都是不会用深情的。
[安全感的需求]高敏的感受力
这一类人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敏感型的人,他对外面的声光气味等资讯的感觉精準度、处理速度、感受深度、感知範围,都远超乎一般人。
[容易情绪化]缺乏複杂情感的建立
缺乏複杂情感、情绪细分颗粒度粗的人,在简单的情绪之外,体会不到太多其他的情感,所以他们的理解和表达都是直来直往的,不大会顾忌别人的感受,而且也经常情绪失控。
▋重建自我价值治癒内在小孩的创伤──
[否定自己,自我价值低落]
一个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,往往就是在这种严苛、贬低、不夸奖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。孩子小时候,父母给孩子很多鼓励、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,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。
[常常认为「我不配」,只能选择不好]
形成了「我不配」的内在小孩,就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,所以在遇到事情和选择的时候,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认为「我不配拥有最好的东西」。
[认为「我不好」,自动过滤掉称讚与夸奖]
「我不好」的孩子,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存在感特别低,他觉得自己体验不到生命,而自残自伤的意义就在于感到了痛、看到了血,就证明自己还活着。
[学会自我释放,不再压抑自己]
真正做到自我释放的人,会由于自己在人群中、在生活中特别舒适,所以变得特别真实。
[要自我认同,不再怀疑自己]
男性身上被压抑的女性气质、女性身上被压抑的男性气质开始突显出来,最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得到了整合,这是心理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自我认同的统一。
精彩评论